“湖南速度”不可盲目追赶
近几日,一段关于湖南15天建成30层酒店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群“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建造者”,仅用15天就建成一座30层、总建筑面积18.3万平方英尺(约合1.7万平方米)的酒店。 15天建30层,这个新诞生的“湖南速度”令不少业内人士大为惊诧。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考虑基础部分的土方施工,一座单层面积五六千平方米的建筑,地面以上的部分也要1星期左右建一层,效率不及湖南这座酒店的1/10。 然而,详细查阅相关报道后发现,湖南这座建筑并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砖混或现浇结构建筑,而是推行住宅产业化、采用装配化施工的产物。施工方在工厂里加工好各种构件,在施工现场做的只是装配工作,所以这个工期并非通常所说的工期。然而,建造方和大部分媒体极力宣传的都是这座建筑惊人的建设速度,难免使人误解。 “7·23”高铁事故发生后,很多人开始反思,中国是否该“慢下来”。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各种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却埋下了诸多隐患。尤其是个别政府官员,对高度和速度上的赶超情有独钟,建了一批献礼工程、纪念工程。更有甚者,对工程建设一窍不通,却乐于发号施令,拍着脑袋给建设单位定工期。笔者就接触过不少施工单位,受困于领导兴之所至定下的竣工日期,施工过程中一直在昼夜加班、疲于追赶。等到最后大限临近,不得不先把大面上的事儿应付完,其他的地方只能遮盖、敷衍了事。 其实,追求速度的结果并非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上世纪80年代,中建三局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创下了3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和一个时代的记忆。更令人折服的是,时至今日,这座大厦的功能性、安全性和过硬的工程质量仍令人称道。对这样效率与质量并重的“速度”,我们是乐于见到的。 工程建设有其特定的规律,基本建设程序和基本建设周期都是不能打折扣的。还是那句老话,追求速度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15天建30层的“湖南速度”不能盲目追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