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应完善保障房预申请及“轮候”制
简介: 去年上海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约26.7万套,新开工、筹措各类保障房1700万平方米,供应新增经适房、动迁安置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总数达到17万套。面对这一实事工程快速推进的局面,屠海鸣委员认为,有必要未雨 ...
去年上海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约26.7万套,新开工、筹措各类保障房1700万平方米,供应新增经适房、动迁安置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总数达到17万套。面对这一实事工程快速推进的局面,屠海鸣委员认为,有必要未雨绸缪,进一步细化完善与之配套的保障性住房分配与管理机制,尤其需要尽快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预申请及“轮候”制度。 屠海鸣认为,准确掌握全市符合申请标准以及有意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真实信息,有利于科学合理地预估保障性住房真实需求,有利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掌控与结构优化,也有利于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和动态管理。 屠海鸣提出,预申请及“轮候”制度,就是对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先行进行资格审核,掌握全市符合申请标准以及其中有意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真实信息,较准确地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并对通过审核资质的人员信息建立数据库,再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对已通过审核的申请人按先后次序分配保障房或购买资质。“预申请及‘轮候’制度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保障房制度较为完备的国家和地区普遍推行,在内地一些城市如北京、深圳等也在探索。”屠海鸣说,上海作为全国先试先行发达地区,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等一整套完整机制的构建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屠海鸣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开发商负责承建的保障房已竣工一年多,由于销售工作相应滞后,企业大量资金沉淀在这些项目中无法抽身;同时,承担保障性住房分配任务的政府相关部门面对极为庞杂的申请家庭信息,筛选工作困难大、时间紧。通过建立完善预申请制度,把保障房申请、审核程序前提至与保障房立项、建设同步,有利于提高前两者工作效率与质量。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