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应关注文化长度和宽度

2013-8-28 08:3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1| 评论: 0

简介:  逛京城,进胡同,感受京腔京味,被收纳在许多游客的游览计划之中。从游客的切实感受来说,与其参观新建的腾退了老住户的纯商业区,不如悠闲穿梭于市井商业街上,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感受鲜活流淌的文化。从生 ...

  逛京城,进胡同,感受京腔京味,被收纳在许多游客的游览计划之中。从游客的切实感受来说,与其参观新建的腾退了老住户的“纯商业区”,不如悠闲穿梭于市井商业街上,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感受鲜活流淌的文化。从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附近的居民的角度来说,他们既盼着自己的居住条件能够得到改善,又故土难离,怕自家的胡同被改造得不再适合居住了。

  值得称道的是,近日正式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对上述两种期盼均有了回应,强调老住户的文化传承作用。其中”对原住居民的保护“被首次写入名城保护规划之中:”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传统平房区的历史风貌,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延续。注重人口疏解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延续问题,保留一定数量原住民,保持人口结构多样性。“

  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虚与实的载体。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的保护建设中,历史风貌不仅包括城市肌理、街巷建筑,而且包括为街区注入生机的居民。他们是当地文化多姿多彩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创造者。从长度上来讲,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为了搞好旅游服务工作而打造没有生活气息的”纯商业区“,不但是把极具特色的市井街区”千城一面“化,而且不利于文化的延续,是对悠远历史的切割。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如果突然间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参与者,其文化活力将难以展现,文化风采难免斑驳。

  从文化的宽度上来讲,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二字,绝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古韵、老树的参天上,它是包括实体和虚体在内的综合体。说到文化的结构,人们普遍认为可分为四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物态文化层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似乎可以脱离人而独立展示出来外,制度文化层中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行为文化层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民俗,心态文化层中的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这些抽象内容的最佳表述者还是人本身。虽说通过人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所思所想,但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就不能跳开与原住居民的亲密接触。

  因此,对原住居民的保护首次被写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中,名城、名街的文化之光将为之更加熠熠生辉。它不仅着眼于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上,而且彰显了名街区的文化宽度,将使其历史文化韵味更加浓郁、悠扬……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