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化的需求 去投资保自住
2011年的楼市调控政策或将是史上最受争议却也最行之有效的。 此前数轮调控均将着力点放在市场供给面,但中国财富阶层迅速崛起和流动性过剩的现实,影响了某些政策的效果显现。 这场始于2010年、并在2011年全面发力的楼市调控,则在实践当中找到一条更为有效的路径——改将着力点放在需求面,通过限购、限贷等强制政策分化市场需求,去投资、保自住,市场从供不应求迅速转变为供大于求,也成为房企业绩分化的现实起点。 “我们正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中低端住宅的供应。对于已经规划好的项目,我们会通过使用更经济的建材来降低售价,以迎合市场。”12月25日,某全国知名房企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公司未来规划。2011年,这家以高端住宅开发闻名的房企,业绩增长率将大幅下滑。 这恐怕并非个案。2011年,在以限购、限贷为主的严厉调控之下,许多房企直接因开发产品类型的不同而分化。如绿城、金地、合生创展、富力等以开发高端住宅见长的房企,无一例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而这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分化。“本轮调控以去投资投机需求为主导思路。在严厉的限购之下,过去最受开发商青睐的高端购买力因无买房资格被彻底逐出市场,剩下的首次置业需求,对产品类型及总价的要求都大为不同。”一位市场专家如是分析。 事实上,此前数轮楼市调控,无论是调整产品结构的90/70政策,还是遏制开发投资的松地根、紧银根政策,都将着力点放在市场供给面。但中国财富阶层的迅速崛起和流动性过剩的现实,影响了某些政策的效果显现。而这场始于2010年4月的楼市调控,则在实践当中找到一条更为直接而有效的路径——通过行政施压和强制推行限购政策分化市场需求,去投资、保自住,房价涨幅应声而落。 12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2012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现有调控措施”,“不动摇,不放松”,实现“房价合理回归”。 “限”字诀压顶 2011年9月,万科发布的一份报告公开了业界担忧已久的现实。据万科针对北京家庭的入户抽样调查,在严格的限购政策下,北京只有3%的家庭有资格、有能力、有意愿买房,折合户数为20万户。这也为万科此后的全国降价埋下伏笔。 事实上,限购令自发布第一天起,便引起业界巨大震撼。 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首次提出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13天后,北京率先出台限购令。同年9月29日,多部委出台调控新政,第一条便规定“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限购令的全国大幕由此拉开。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再度强化限购政策,随后限购城市从2010年的不足20个大幅增加到近40个。同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二三线城市也要限购”,随着台州、珠海等城市陆续跟进,限购城市数量增加到近50个。 “限购令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遏制投机投资购房需求。”北京大学教授陈国强对记者说。而与限购同期执行的还有限贷——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二套及以上住房行为进行限制,也从金融政策层面对限购令进行了补充和强化。 限购令对楼市产生的影响直接而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1月份的70个大中城市当中,房价环比下调超过0.5%的6个城市全部为限购城市,其中实施限购的40个城市当中,有30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调,7个城市房价停涨。 而在本轮调控当中,主打“限”字诀的政策不仅仅是限购和限贷。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通知,首次强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要求地方“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因为包含了多个颇具新意的调控政策,此次国务院的通知也被公众称为“新国八条”。当年一季度,各地方政府陆续公布了房价控制目标。为了顺利完成这一量化目标,一些城市不得不祭出“限价”、“限卖”政策。 “自今年1月至今,我们已经连续申请了三次预售许可证,但均得不到审批。”位处北京东部城区的某住宅项目销售总监对记者说。拿不到预售许可证的核心原因,在于该项目超过6万元/平方米的“高端”售价。2011年,北京因售价过高而被暂停销售的楼盘不在少数,包括上海、广州在内的一线城市也都出现过类似“限卖”的情况。 最为典型而又“开诚布公”的是中山市。11月10日,并未执行限购政策的中山市突然发布仅有52天时效的限价令,明显是为了完成年度房价控制目标的“年终赶考”。 “房地产开发周期一般要2到3年,由于有效遏制了大量的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楼市突然由供不应求变成供大于求,库存不断积压,成交量、价势必下滑。”陈国强认为,以限购、限贷为主的调控措施已经收到了明显成效。 近日来,北京、深圳、武汉、昆明等地纷纷发布完成房价控制目标的“捷报”,其中“限”字诀的调控政策功不可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