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厘清“土地财政”

2013-8-28 08:4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1| 评论: 0

简介:  中国楼市调控,绕不过土地财政,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楼市政策背后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背后是分税制。土地财政虽然饱受垢病,但不可否认,土地财政是分税制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有 ...

  中国楼市调控,绕不过土地财政,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楼市政策背后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背后是分税制。土地财政虽然饱受垢病,但不可否认,土地财政是分税制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有学者甚至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体制是中国经济这些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土地财政收入之一,是与土地相关的政府非税收收入,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还包括土地使用权租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建设基金等费用。

  这部分土地财政的征收,最大的特点是“松紧”的不公平。譬如,在住宅和商业用地上,地方政府实行高地价政策,往往可以赚到不少钱,而在工业用地上,地方政府执行低地价政策,常常还要倒贴许多钱。

  土地财政收入之二,是与土地相关的税收,如耕占税,房地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在许多地方,这部分收入占到地方税收的近四成。除耕占税等有明确的指定用途外,其他如同一般的地方税收,可以应用于地方政府的经常性支出。

  土地财政收入之三,是地方政府土地抵押融资所得。今日的债务就是明日的税收,在讨论土地财政时,如果不把土地抵押融资所得考虑在内,这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其规模相当惊人。

  根据央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大体可以推算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约在14.4万亿元左右,这其中主要以土地抵押融资为主。

  吃饭靠财政,建设靠土地。土地财政的支出,除与土地相关的有关税收可以大部分用于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外,其余绝大部分可说都是应用于建设性支出。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土地财政支出与地方经济发展,可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土地财政在支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又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创业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反过来又带动当地楼市价格的上涨,进而拉动土地价格的上涨,而地价的上涨又让土地财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土地财政的存在,是我国土地公有制的制度安排,诚如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所言,土地财政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的一个制度安排,因为中国宪法确定,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国有土地变成资产,形成资产性收入,这必然是财政性收入。

  而土地财政的膨胀,一定程度上又同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期有关。土地财政补贴工业投资,并最终贴补产品出口,让中国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全球生产大国。土地财政让各地以政府性投资为主导,带动和引导全社会投资,使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迅速提高。

  土地财政虽然并非如妖魔化那般一无是处,但凡事过犹不及,土地财政过度补贴工业投资,导致的后果是国民财富的流失和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土地财政过度支撑政府性投资,后果是拆拆建建不停,GDP虚胖增长而地方政府负债累累。

  土地财政本身并没错,错在不公平和过犹不及。不公平和过犹不及的症结,不在土地财政本身,而在地方官员“政绩焦虑症”。如果不根治“政绩焦虑症”病根,即便送走“土地财政”,也难免会迎来“住房财政”。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