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进化史
“我们对合法的民间借贷是加以保护的,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而是引导规范发展,今后要把金融业发展成为温州的支柱产业。”温州市常务副市长孟建新10月8日公开表示。 温州老板跑路危机的深层原因何在? “首先是温州大量企业外迁,民资外流加剧。”温州市政协委员黄发静去年进行的一项有关“温州企业外迁和投资环境改善问题”的调研显示,不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资源还是制度供给,温州都已失去优势。 近年来,一些企业便把重心转移到房地产、矿产等领域,本地产业逐步“空心化”。 这座城市已然失去了产业要素竞争优势,而实业投资又面临种种行业垄断,这时富集起来的民资只能一边在政府金融管制的暗渠中左突右冲,寻找生衍的出口,一边又通过灰色担保中介与国家银行体系共生相契。 而这样的地下金融注定是脆弱而多变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钱庄”的屡次惊变,都与其赖以生存的地上环境的变化相关。只要国家动用管制工具,或是收紧银根,失去实业根基的温州民资就将面临崩盘的威胁。 10月13日,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秘书长王巍在温州表示,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例如加快民营银行、担保业务集团化等实践,让温州可以依靠市场力量战胜危机。 “今后要把金融业发展成为温州的支柱产业。”温州市常务副市长孟建新在近日召开的“规范民间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专题座谈会上称,对合法的民间借贷要加以保护,引导其规范发展。 据新近公布的《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称,五年内温州将打造为连接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 产业环境变迁 黄发静向本报记者表示,上世纪末鼎盛时期,温州拥有3000多家打火机企业,如今只剩下100余家企业,超过九成打火机企业关门,转行。 衰落不仅出现在打火机行业。据温州市工商联统计,2003年温州有规模的制鞋企业4000家,现已关停1000多家;2008年至今,温州紧固件产业已消失了上千家。 2010年9月,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起草的《金融支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直陈,温州已经出现“产业空心化”迹象。 温州市人行调查统计科副科长梁茜茜称,银行对工业信贷增长明显,但并不见工业增长大幅提升。多年来温州除了正泰、德力西等20多家企业,再没有在本土上形成有影响力的经济主体。而一些本土大企业在外地的投资额、产出规模也已大于本地。 温州乃至浙江在过去十年间错失了三大机遇期。 1998年,国内消费有向国际消费转移的趋势,浙江经济没向产业高端提升;2003年国内宏观调控,浙江产业资本沦为游资,彻底走上不归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浙江部分传统产业外迁中西部,导致浙江经济增速全面落后。 进一步分析可见,浙江民资对省内传统工业投资意愿减弱。2004年起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导致部分项目难以落地实施,到2007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已经由2000年前后的全国前3位下降至全国第14位。 温州乃至浙江的投资不足问题非常突出。近十年来,温州投资率始终徘徊在31%-37%之间,比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居末位;投资增速比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也居末位。 在“无为而治”的温州发展模式下,政府投资长期不足,民间资金难展身手。温州单纯依靠仿造、简单作业、人口红利的产业发展方式,使得产业始终徘徊于中低端。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