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GDP统计数据为何总是“打架”?

2013-8-28 08:3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2| 评论: 0

简介:  随着2011年已走过一半,各种统计数据也陆续公布。据报道,截至7月27日,全国各省区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已全部出炉。有记者通过计算得出,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总和约为22.7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

  随着2011年已走过一半,各种统计数据也陆续公布。据报道,截至7月27日,全国各省区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已全部出炉。有记者通过计算得出,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总和约为22.7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全国GDP为20.4459万亿元,前者超出后者约2万多亿元。跟往年的统计没有什么不同,GDP数据依然打起架来。

  这些年统计数据的作用,可谓形同鸡肋。作为一项政策性参考依据,统计数据的作用本毋庸置疑。但当它作为一项政绩评价标准时,就难免被人为干扰。其实,地方和国家的GDP统计数据不一由来已久,从1985年开始就已经存在,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地方超国家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改观。由于统计数据牵涉太多,它已经成为地方官员之间角力的一块战场,“数据公关”也相生相随。2007年上半年中央与地方两级GDP还仅相差1.24万亿元,及至今年上半年就高达2万亿元之巨,达到国家统计局GDP数据的1/10。说到原因,前国家统计局长谢伏瞻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地方和国家分别统计的做法;二是统计的技术原因;三是大家太过关注。

  确切地说,对于这三个原因,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的猫腻。分开统计可能导致误差这不奇怪,但分开统计的做法和统计技术上的差别就足以带来这么大的鸿沟吗?至于说关注程度也会影响统计数据,那只能说是彻头彻尾的“中国特色”了。

  针对目前的乱象,现任国家统计局长马建棠给出了解题之法,那就是由国家来统一核算地方GDP。这种做法或许能抹平地方与中央之间在数据上的差距,但仅仅是在统计方法上做工夫,统一之后的数据就有公信力了吗?显然不是。统计数据的问题,其实不在方法,而在态度和利益。如果不能改变统计数据作为考核政绩工具的现实,那么统计数据的准确率就总会随着某些人的意图而打折扣,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就会“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统计数据牵涉的利益太过复杂,才使得统一核算喊了很久而依旧步履维艰。

  笔者曾经在基层搞过多年的统计工作,容我直言,在“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的语境下,统一了标准和口径依然解决不了问题,数据的真实性依然难以保证。凭我个人的经历看,之所以统计数据,特别是GDP的水分很多,是基于领导意图鲜明造成的。就统计方法而言,不是自下而上的统计,而是自上而下的完善。年初把各种指标明确了,过程围绕结果转,然后再根据这个任务额去完善和补充基础数据。客观地说,这也算是一种统计方法,但却与科学、客观、公正背道而驰。

  统计之弊不在方法而在制度。总之,不改变现行的考核制度,就难有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多人说话和一人说话,本质上没有什么分别。从某种角度讲,如果现行“数字出政绩”的考核体制不变化,那么“数据公关”就会依旧延续,幕后的较量和角逐依旧有力。在地方和国家统计局之间,削弱一方增强一方,改变的只是利益博弈格局,却无法改变最终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允许地方和国家双轨运行,倒有了“相互监督”的效果。设若不再拿GDP与官员的政绩挂钩,但统计仍由地方和中央分别进行,如果统计数据一致,那就说明他们都遵循了科学的原则;如果数据不一致,那么正好,可以倒逼他们拿出各自的证据来。由此,统计过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制度也就建立起来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认为:“统计数字怎么来的,原始数字有哪些,只有都公布了,大家才会知道你是不是有道理。”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所以,民众并不怕你GDP数据“打架”,怕的是你们双方不敢或不肯“对簿公堂”。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