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过剩存在很大隐患
在楼市需求萎靡与供应增加的合力之下,楼市供需天平正向买方市场倾斜。北京商品房库存突破10万套。业内专家表示,部分区域已出现供过于求现象,如果长期维持买方市场,房价将会有明显下降。 根据2010年6月末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统计,全国待售住宅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如果按照每套住房100平方米来估算,1亿平方米全国住宅待售面积意味着有100万套左右的商品房待售。但国家统计局并未给出空置房和空置率的具体数据。对此,原建设部副部长杨慎表示,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房屋普查。毕竟中国已经30年没有做普查了,基础数据都不准确。今后应该通过普查,根据新的数据,来制定新的住房政策。 商品房空置率是房地产开发的“红绿灯”,而空置率10%是国际公认的房地产开发红灯。应该说,漠视房市过剩的风险是危险的,因为这种风险假如得不到及时化解,其破坏性早晚都会释放出来。是选择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无疑考验着各级政府施政能力和开发商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待售房面积骤增,房价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过高的商品房价格和相对偏低的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矛盾,直接原因则是信息严重不对称。开发商不仅左右着成本信息、销售信息、价格信息、房源信息,也可以借助广告虚张声势、误导大众。在一些被追涨的楼盘,购房者常常遇到房屋已经售馨的情况,无疑加剧了“买涨不买落”从众心理。 对于“住房过剩”的风险,地方政府并非一无所知,但他们却处于一种矛盾的尴尬境地。各级政府决定着土地的供应量、供应类型及转让价格,一旦房价下跌,势必会减少政府的收入,除了土地转让的收入外,还包括税费收入等。同时,政府又是管理者,在国家加强保障性住房政策面前,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有所表示。 资料显示,我国上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是在1985年进行的,官方当时的报告称“摸清了全国城镇房屋状况和居民居住水平”,而那次普查之后,就是影响深远的第一次房改。早在3年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教授就呼吁进行第二次全国性的城镇住房普查。他说,没有准确数据,就无法科学决策,这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空置率达到一定界限时,国家就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使商品房空置率在一定时期内降到比较合理的区间,否则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 应当说,面对国内房市连年飞涨而形成的高房价,适度下降既合情也合理,但必须采取有效的“软着陆”措施,特别是通过扩大保障性住房比重形成自然的结构性降价,避免出现过快过猛的降价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