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用工荒成30年前香港翻版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的大量来料加工低端产业向大陆转移。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适时承接了这一转移,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如今,随着珠三角地区许多企业大举迁往重庆、成都、郑州、武汉等内陆城市,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加剧,成为30年前香港的翻版。如何看待当前的用工荒现象?用工荒的原因是什么?珠三角地区应如何应对用工荒? 营造安全的企业氛围 吸引农民工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江华表示:“用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资水平、社会人文关怀等因素,但本质上还是工资水平的问题。如果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工资水平有优势的话,是不会形成用工荒的。但是,不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不愿意提高工资标准,而是其赢利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些企业要么选择迁往内陆城市,要么选择进行转型升级。” 如何应对当前的用工荒?刘江华认为,当前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很像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香港。当时,加工型企业在香港已经没有赢利空间了,恰好又赶上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于是,香港的加工型企业纷纷迁往珠三角地区。 刘江华说,为了应对用工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一方面须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须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环境,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感到在企业上班有安全感。 发掘本土剩余劳动力 弥补用工缺口 用工荒为何出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地区竞争力研究所所长丁力认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劳动力需求量越来越大。大批劳动力涌向中西部地区,造成珠三角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在广东的工资水平与内地城市相比差距缩小,因此对内地的农民工吸引力不大。 “未来劳动力缺口还会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要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标准。二是发掘本土剩余劳动力。要利用工荒这个机会,发掘粤东、粤西、粤北等地的剩余劳动力,弥补用工缺口。”丁力分析。企业要提高工资标准、吸引劳动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考虑适时进行转型升级。 适度放开户籍制度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问题?长期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认为,要把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让农村城镇化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上世纪80年代,政府提倡离土不离乡的工业模式。尽管许多农民实现了职业的转换,但他们仍然过着农民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不被城市所接纳,成为流动人口。只有适度放开城镇户籍制度,农民变成了市民,用工荒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