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旧房改造:九大地块规划三年一块未动
38℃高温下,没有空调,稍一走动,汗出如雨。这里的联排“棚户区”外表看起来青砖白墙,走进去却是破败阴暗的砖木结构旧宅,有的外墙上贴着铁皮,闷热不已。 这里是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渔化桥河沿地块,规划三年,还没有实质性动作。渔化桥河沿48号的老人许瑞龙这样总结道:“客观原因是我们是个古城,保护和改建怎么确定好关系;主观原因是市政府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决心不大。”
规划三年未动 按照《绍兴旧城“夹心层”改造(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绍兴市将在老城区进行九个地块的“老旧房区域改造”。根据安排,渔化桥河沿和后观巷两个地块中将确定一个率先启动改造。按照“成熟一块,改造一块”的原则,先试点,再推开。 2010年7月,绍兴市政府正式将上述规划重点列入《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区老旧房区域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从2010年开始,绍兴将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古城保护规划片区以外区域的老旧房区域改造。 当年,渔化桥河沿地块被选为“改造试点”,居民欣喜之余,以为搬迁就在眼前。根据以上方案,该地块北临东街,南靠人民路,渔化桥河沿从地块中间穿行而过,将地块分成南北两个区块,地块总用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没料到三年过去,此事拖延至今,各项登记工作才初步完成。目前,区域内的89户居民仍然在38摄氏度暑天里过着没有空调的日子,他们的周围是一片高层住宅、酒店和人民路商圈。 大多数年轻人已经搬了出去,剩下的就是老人。今年年初,为了团结一致促拆迁,居民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居民推进委员会”,离休干部许瑞龙被选为主任,代表居民与房屋征收办接洽。 “居民推进委员会”副主任陈新与许瑞龙同属一个“门台”,独自生活的她在院子里一个角落拉了一块布帘,如厕的马桶就放在里面。她是回城知青,在此居住了三十年,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片老宅建国前是老字号咸亨酱园的私产,建国后被用作绍兴三中和一家医院的宿舍楼,她回城后选在这里租房,“没想到一住就住到今天,后悔死了。” 在这里,鼠患不足为怪,社区里甚至成立“白蚁防治办公室”。某年冬天过后,陈新打开樟木箱,一翻开折叠的衣服发现一窝死老鼠,“可能冬天时在里面取暖”,此事让她震撼至今。陈新说,约十年前就“听说这里要动”,但是因为是绍兴三中的宿舍,有人反映“拆迁对学校周边环境有影响”,于是就搁置了。直至2010年市政府确认方案,迄今又是三年。 年代更迭中,很多住家已经将原本的宿舍“公转私”,变成了世代相传的祖屋,一些不能忍受简陋的年轻人将房子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在别处买了商品房。而陈新每月还要为50来平方米的房子缴纳几十元租金,但相对于那些一家几口挤在十几平方米屋子里的邻居,她的居住条件还算不错。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