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高标准建设现代大都市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是对襄阳独特山水文化城市景观的生动描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襄阳城市建设在续写新的篇章。 2008年以来,襄阳市着眼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站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高度定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精心谋划城市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品位,襄阳的城市辐射力、带动力显着增强,魅力进一步彰显。 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 以内环线建设工程和深圳工业园区建设为标志,市区开始向新的空间拓展。据初步估算,2008年以来,襄阳市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20平方公里以上,扩展面积仅次于武汉。 2011年,市区城建项目计划总投资59.11亿元,共安排生态景观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及环线建设项目、防汛排涝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建设项目、道路管网建设项目、民生保障建设项目、城市规划编制项目、老城区成片开发项目等8个部分,81个子项。其中,工业园区及环线建设项目投资最大,共投入31.015亿元。 财政上的大投入,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增添了动力。襄阳市通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道路体系、排水防涝体系、经济支撑体系、城市照明体系等五大体系的建设,使市区基本达到“骨架丰满、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居住舒适”的目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速。 在推进都市襄阳建设的过程中,市城建委从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的要求出发,指导各县、市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加快建设步伐。目前,襄阳市小城镇已经发展到180多个,其中10个被列为全国重点小城镇,9个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11个被列为全省重点小城镇,76个行政村被纳入全省宜居村庄建设范围。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累计达2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6.5%。 不仅如此,襄阳市建制镇的道路、排水、绿化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200多个村启动了村庄环境整治,完成建设总投资2000多万元。襄阳市还加大了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第一批下达南漳县和保康县各1500户改造任务已完成,第二批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谷城县、襄州区等县(市)区7000户的计划也分配到农户。37个省级宜居村庄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过半村庄已具备验收条件。“一江两山”特色民居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以襄阳大都市为支撑,覆盖城乡不断完善的大城镇体系雏形初现,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城市功能 建设“都市襄阳”,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进而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基于这一理念,近年来,襄阳市推进系列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实施城市“路网工程”,丰富城市骨架。5年来,襄阳市先后对大庆路、建华路、荣华路、人民路、前进路、春园路、中原路等56条城市主次干道进行了新建、改造,总长度为184公里,面积达356万平方米。目前,市区道路总面积达101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3.31平方米。不断完善的城市路网建设,使襄阳市形成了以横贯汉江南北的长虹路为轴,以邓城大道和檀溪路为两翼与高速公路接通的快速交通网络。随着城市内外环线的建成通车,襄城、樊城、张湾、东津4个区域将实现贯通,形成“两纵八横”的大交通格局。 实施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近几年,襄阳市集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樊西工业都市园区等“一区六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这些园区的路、灯、水、气等基础条件大大完善。与此同时,高标准推进城市防涝体系建设,市区排水抽排能力达到68.9秒立方,仅次于武汉;排水管网总长239公里,新建区域的排水标准高于省内除武汉以外的其他城市。 实施公用事业工程。市区共有供水企业5家、制水厂8个,供水管网总长约597千米,实际日均供水40.6万立方米,供水总人口110余万人,集中供水普及率99.3%。共建成供气管道1400多公里,年输气能力可达3亿立方米,发展天然气用户14万多户,全市燃气普及率约97%,已成为湖北省地级市中工程规模和气量销售最大的城市。 大力发展建筑房地产业。目前襄阳市有各类建筑业企业421家,其中一级企业5家,二级企业40家,近年来,襄阳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比率一直在全省领先。2010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达到312.7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到20%。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居住条件大幅改善。2008年—2010年,全市房地产投资达到208.13亿元,商品房销售额达到203.86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达到735.87万平方米,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6.22平方米提高到28.85平方米。 提升城市品位 一座城市有了特色、品位,才能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何构筑自己的独特个性,展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才能与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符,是襄阳市近年来在实施城市建设中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景观特色化改造为亮点,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带。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襄阳市秉承襄阳古城历史文脉,丰富历史名城内涵,把城市建设融入生态建设、景观改造和古城保护之中,逐步形成了南城北市的独特风格,使整个城市和谐共存于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同时注重人工造景,打造旅游精品亮点,努力做到建一处景点,树一项精品,成一个亮点。目前,市区先后建成多处亮点工程。 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完善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强化绿地管理养护,加快绿地改造和植物补植,搞好园林绿化升级达标工作,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化。近几年,共实施30多项道路绿化、广场、公园、游园生态环境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879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36.71%,人均公共面积9.94平方米。安装改装各类照明路灯、景观灯5.1万盏,亮灯率达98%。襄阳市路灯总数超过宜昌、荆州等兄弟城市,建成区绿地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襄阳市有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魅力城市4张名片,在城市建设中,襄阳市始终把文化保护、绿地管理、生态建设作为城市特色建设的主要方面,重点予以加强。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实行“古新分治”。特别是对襄阳古城,明确古城墙内的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要加大保护力度,不得拆迁;逐渐弱化和分离“古城”的行政、交通、居住等功能,强化其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功能;对古城内建筑提出限高规定;与古城保持一定的间隔,在周边建设一定的功能建筑,以承接从古城转移出来的部分功能,与汉唐文化遗存的保护结合起来。近年来实施的环山路、环城东路、长虹南路、檀溪路改造建设,都是落实上述策略的组成部分。襄阳市还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在内环路仲宣楼段道路排水、外环游路襄阳公园段改造、外环游路南门桥东侧打通工程上下力气,目前这些项目均完工。 与此同时,近年来襄阳市还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初步完成了《襄阳古城控制详细规划》,并先后投资修复了古城墙,新建了古城观光带,整修了仲宣楼,疏浚了华夏第一城池——护城河,加强了隆中、鹿门寺、岘山等风景区建设及襄阳王府、米公祠、山陕会馆等众多文物古迹的保护,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重放异彩。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