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未来城市设计大赛第二名‘DNA’设计赏析
医院是病人与城市关系发生急剧改变的场所,也是病人与疾病甚至死神搏斗的战场,而未来的医院在hospital in a city & hospital as a city 的理念下,还将成为提供给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场所,我们认为,在未来,医院将渐渐不再只是医院,而是一个城中城,是一个可以让人们找回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服务中心。 第二名:design Natural Architecture 基于此,我们展开了我们对未来肿瘤医院的设计。为了打破旧有医院与城市之间相互独立的关系,我们取消了现在大部分医院都会有的外院围墙。而将医院的部分区域向外部城市空间开放。而为了保证医院的安全与私密性,我们将医院放在了一个小岛上,以缓解城市对患者的冲击,这个岛的西侧连通玄武湖公园,东侧则通向南京火车站。医院毗邻公园,是生态环境与城市印象共存的人性场所,这样便会会减弱人们潜意识里对于医院冰冷压抑的既有印象的恐惧。医院西侧向公园开放,将公园中的步行人流引入病区之间的空地,东侧则向城市打开,方便前来就诊的患者,快速进入医院的医技大楼。 整个医院被湖水包围,与城市隔湖相望,给病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与城市关系的场景。在这个处在城市中心却又与典型城市环境保持一定距离的医院,患者会感觉自己在疗养而非治疗,这种将养生休闲的模式引入医院的做法将缓解医院对患者心理上造成的压抑。 医院建筑周边围合出的空地上会布置一些基础设施,如超市,公共卫生间,公园长椅等。还会设置电影院,音乐厅和小教堂这种丰富精神文明的场所。 医院与城市共享这些设施,在这些地方,患者会知道城市从未离开他们。 为了解决传统医院模式中高效流线与生动体量之间的冲突,我们将医院的治疗流线放在了地下,同时也利用土地的厚度来提供放射治疗所需要的保护,而地上则是连贯的医院建筑,以及环绕出的公共空间,这样来避免交错的通道给人带来的烦躁与迷茫。 地上建筑的正下方是停车场和医疗设备的储藏空间,以此来避免车流的堵塞带来的不便 ,同时使得患者家属的流线直接连通到所要看望的病房下方,避免与前来检查,咨询的流线相冲突。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 。而现代生物治疗如基因治疗恰恰是针对基因的问题来提供手段的。因此我们的建筑外观采用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流动的结构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流动连贯的空间,交流在医院中得以强化。 我们的病区与DNA的结构相似,每个双螺旋结构为一个病区,一层平面共7个病区。每个病区分为6个病房,病房有一人间,两人间以及三人间。考虑到肿瘤医院与普通医院面对的患者群的区别,我们彻底取消了南丁格尔式的多人病房。针对老式的病区结构以及病房设置上对肿瘤病人造成的负面情绪的影响,我们将原本在医院大楼室内的交流核心放在了环境好很多的室外,而室内信道则作为辅助交通信道设置以应对雨雪天气。将不同病房之间的交流地点从人来人往散发着药物气味的医院走廊改到了景色宜人的室外。从而给了病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正面的引导。而自然世界的四季轮换也在无时无刻的在向病人阐述生与死之间轮转不息的自然之道。春之萌发,夏之蓬勃,秋之丰硕,冬之静谧都可以帮助病人收获生机,正视死亡。 我们设计的一大亮点是我们在每一间病房的天花板上都设置了一面与水平地面呈15°的镜子。这样的天花板可以给病人带来许多传统病房很难看到的景象。病人每天睁开眼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天花板。那么病人是更愿意看到一面惨白的墙还是一个缤纷的世界?病人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到同一个病房的病友,可以看到室外绿地上自己种植的茶树,可以看到花开草长。可以看到早晨前来查房的医生护士。而这些都只需要病人躺在床上移动视线就可以看见。对于某些重症病人而言住在传统病房中就只能看见小小的一片墙面。我们的这个设计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全球的医院都存在改扩建的问题。因此医院建筑的设计不但要符合现在的环境还要给以后的改扩建留下空间,这也是可持续性在医院建设上的体现。而我们的设计将医院的体量单元化,设计了现在这种可以十分灵活的适应各种地形并且易于连接的单元,为以后的改扩建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