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钧:中国建筑师要争取延续中国文化
建筑是社会和自然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一种有生命的载体 有诞生,有灭亡 而总有一些建筑成为永恒 建筑要长久、健康、和谐地存在 须与社会人文环境有机融合 渗透、依托、影响、制约
1988年,应届毕业生解钧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20年的建筑实践中,解钧做过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建筑,自己比较满意的,却是一个仅2万平方米的建筑,就是北京建国门的中国社科院图书馆。 一开始的灵感非常重要 社科院图书馆是配合社科院主楼的一幢东西向建筑。社科院主楼是一个南北向的大板楼,始建于1982年。“这个建筑位于长安街的黄金地段,规划部门对它有很多要求。作为附属建筑,它的建筑体量远远小于主楼,风格统一,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意和环境的协调。”解钧以此为前提和规委、业主协调,“颜色啊,窗的比例、线角等基本都和主楼统一,但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新的东西,比如说用石材代替涂料,拿金属来装饰线性角等等。” 解钧说由于方向非常明确,从开始立意到最后结果始终按一条思路去走,而甲方也特别认同他的设计理念,最后的效果非常好。“这楼我觉得做得挺好,你远看,和主体挺协调;走近,有自己细部的一些东西。甲方对这个也反应比较好。”后来,解钧还因此赢得了主楼改造工程的设计。
解钧说,社科院图书馆的成功并不仅是他个人的功劳,这与各方面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首先第一点,你的房子最早的立意和你的性格,确实决定你后面要走的路。”解钧认为,对于建筑设计,虽然功能是第一位的,但设计之初的灵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方法能让你的建筑设计变得非常轻松。你确定了一个好的立意以后,可以形成一个模数,将它运用到整个建筑物的所有地方,最后细到室内的一些接点,灯、封口等都可以用你最早的那种方式。”解钧强调,一个好的立意是能自始至终支持这个方案的。“最忌讳一堆人来改,改到最后四不象,无所适从。” 比如说解钧手头的一个工程,从2000年接手,至今还未完工,由于业主和使用目的的变换,从原先设计80米高的塔状楼变成了60米高的立方体。原先的设计初衷完全改变,当然遗憾的就比较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