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谕:扎哈的建筑设计高潮期刚刚开始
在上个月,位于北京内城的一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作品“银河Soho”已经落成,并被开放承办过多次建筑设计相关活动。扎哈·哈迪德女士的设计一贯以曲线造型的形态与形式著称,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当然也受到了各界人士不同的认可或批判。最近,笔者采访了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北京负责人大桥谕先生。大桥谕先生出生于日本,生活于欧美,而此次在中国地区任职设计总监意味着他将长期生活在中国,他本人对这一生活变化也倍感兴奋。 记者:在2012年,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完成的数个中国项目已经陆续建成或在建,可否谈谈贵事务所选择来到中国开展设计工作的原因? 大桥谕:在中国,我们有很多项目(包括政府项目和私人项目等)正在设计或已经在建。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在2008年进入中国,那时的中国很让人兴奋,后来,不仅我们的项目团队留在这里,事务所的分部也被建在了中国。经过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北京作为接纳世界各地游客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开放之都,中国就此走入一个新时代,开始寻找新的定位,我们也很荣幸成为这一发展时期中的一员参与其中。我们事务所其他的办公室散布在世界各地,但最近我们有计划将重心转向亚洲。 从事设计并不是完成自己的事情,还要满足社会的要求。建筑是地域性的,不同区域的文化都有差异,每一个项目都是因地而异的。我们一直尝试在建筑语言上与自然产生关系,所设计的建筑的形态是软性的,例如山峦、岩石等,希望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回应。 记者:但是扎哈·哈迪德女士的一些分散于世界各地的项目确实在造型上存在相似性? 大桥谕:我们确实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的,而且我们也满足了客户的要求。 在中国,我们与soho中国公司有数度合作,他们提供的地块大多位于城市繁华区域,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回应城市,如何将这一区域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建筑成为当地环境状况中的一部分,成为都市的一部分。建筑并不是一个独立体,需要在长时间发展中与城市结构合为一体。整个城市是活的,有些时候,不仅是在某一个地点建造一个地标建筑,设计师的行为也包括多层意义——通过一个建筑激活区域和人群。 记者:这些作品无疑被看做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例如银河Soho,但同时也是有奢华风格的创新,您会如何看这一现象? 大桥谕:无论是库哈斯,还是扎哈,这些建筑师都是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声誉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和项目也分布在世界各地,不仅仅是在中国,他们拥有的是当代最高水平的设计能力。 人们普遍对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的印象是奢侈的,以银河Soho为例,人们会认为建筑对空间的应用过于铺张,其实我们的设计对空间的利用是很有效的。任何具体的内部房间区域都是方正的,中空的环境为其中的人们提供了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也提供了双面的日照光线,使使用日光灯的次数和时间也相应减少。每一层都比上一层突出空间的层叠式建筑立面,光照经过过滤会更加柔和,露台设计也为清洁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所以造型的功能性与观看的视觉感形成了同构,这一项目获得了LEED的银质认证。 这一作品当然在材料、技术等方面考虑了资源节能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小心可持续性的含义,一个舒适合理的建筑能够在一个场所存在较长的时间,而不需要在数年后拆建和改装,这意味着,它也是一个可持续的建筑。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