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思考增长过快得不到充分发挥
当前,甘肃省水泥工业出现了产能增长过快,效益增幅下降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问题。有关人士指出,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做到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布局和发展大型、超大型新兴干法水泥企业,有效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甘肃水泥业就有可能在邻省产品的大举进攻下处于被动境地。 经过近四年的清理整顿,甘肃省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一些地方或明或暗地保护旧的生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的成果并不理想1999年以来,甘肃省按照国家对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的政策要求,以小水泥生产企业过度集中的兰州市周边县区为重点,先后清理整顿了115户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有证和无证非法生产的小水泥企业,淘汰落后生产线115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27.3万吨。与此同时,加快发展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建成投产了17条干法水泥生产线,促进了全省水泥行业的升级型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已由原来的58万吨上升到546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37.3%,远远高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 甘肃新型干法水泥的增长进度在全国仅次于浙江和安徽,位于西部12省区之首。 但是,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虽然承诺“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际并未真正落实。永登县所属的23户小水泥企业已被取缔,但设备未能完全拆除的很快便违法复产,后经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清查,至2002年6月,才将其设备彻底炸毁,但个别地方已关闭的企业死灰复燃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一些立窑企业通过节能环保技改和扩大窑径,反而增加了本应限制的落后工艺的生产能力。 在落后与先进并存的双重作用下,甘肃省水泥工业出现了产能增长快于市场容量增长的问题。一些企业相互压价、恶意竞争,造成销路不畅和整体效益下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水泥总产能同比增加了97万吨,但产量只增加了10万吨,每吨水泥的价格同比下降15-20元;全行业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48%、税金增长13.87%的情况下,利润总额却降低了18.7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落后工艺生产的劣质水泥必将被淘汰。甘肃水泥要想立足国内市场,通过资源整合、合理布局,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已成当务之急在甘肃省已有的1463万吨水泥生产能力中,有833万吨属于各类相对落后的机立窑、湿法窑、中空窑和泾阳窑水泥企业,新型干法水泥只占37.32%。 这种局面对新型干法水泥的市场扩展极为不利。在落后工艺产品的牵制下,各项指标明显占优的新型干法水泥售价,每吨仅比机立窑水泥高5-10元,而外省要高20-30元。 落后制约先进,成为甘肃省水泥行业的独特现象。 水泥工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产业。目前,全国水泥企业的年平均规模是17万吨,日、韩、俄、美等水泥大国的企业平均在100-400万吨左右,相比之下,甘肃省仅有12万吨左右的规模,而且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线,日产都在1000吨以下。普遍存在的散、乱、小现象,不仅搅乱了自己的市场,也严重影响了甘肃水泥的整体竞争力。资料显示,甘肃省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2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本集中在兰州周边和河西地区,陇南、平凉、庆阳等地区尚属空白。在邻省产品的低价倾销面前,甘肃省企业不是无力应对,就是鞭长莫及,只能眼看着大好市场落入他人之手。 作为投资类产品,水泥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房地产投资增长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据测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将被用于建材产品。现在,西部大开发对水泥行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但各行各业对水泥的消费也越来越理性,只有优质水泥才有远大的市场前景。因此,合理布局并加快建设拥有先进技术的、日产超过2000-4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使之很好地发挥甘肃省水泥行业的“龙头”作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资源,淘汰落后,凝聚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不仅是现实的生存需求,更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必然的战略选择。 建设和培育龙头企业有多种途径,但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控政策,防止个别地方政府跟风冒进与毫不动摇地继续淘汰落后生产力,才是保证甘肃省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成功的关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甘肃建材工业“十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五”末,全省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1600万吨,产量达到14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的产能和产量要分别达到800万吨和700万吨以上,均超过总量的50%。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增加的近200万吨产能产量只能是新型干法水泥,而所有落后工艺的水泥产能和产量不仅不能增加,还必须强力削减。这将不可避免地遭到来自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阻力,甘肃省的宏观调控部门和经济决策部门将面临新的挑战。 有专家指出,目前甘肃省的水泥工业布局失衡,但投资建点并非唯一的调整办法。可以通过鼓励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相互参股、兼并等资产重组形式,发展跨地区的、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以此分步整合全省水泥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此外,也可引导大企业利用人才、技术、管理及资金优势,通过资本运营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周边立窑厂或靠近市场的中小水泥企业改造为现代化水泥粉磨及其他专项产品供货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避免恶性竞争,从而增强集团核心企业及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用政策和科学规划的力量,尽快培育和壮大甘肃水泥的“龙头”企业,并且让“龙头”“活”起来,“舞”起来。总之,政府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去优化行业布局,为企业自主行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避免任何自以为是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特别是要防止利用省上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优惠政策盲目布点,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