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区域引擎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当下,一个城市往往拥有多个开发区,而开发区之间往往也面临着与相邻城市、同类开发区和同城开发区的竞争压力。 而在西安,对此却无需多虑。近年来,西安以“五区一港两基地”为龙头的开发区均已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发展高地和经济增长极,并以此激发出西安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国际化的目标越来越近。 优化升级 壮大区域经济板块 2011年4月,在第十五届西洽会的大放异彩,让“五区一港两基地”的经济引擎作用更为人们所关注。 此次西洽会的举办不仅是在“十二五”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起步之年,更是举办地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快速发展建设之年。 据统计,此次西洽会,西安分团共签订316个项目,揽金数量超过3000亿元,创历届之最,东部省市的资金大量投入西安。而随着西安市投资环境的日益优化,“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客商将资金投向开发区。 “五区一港两基地”作为吸引外资和投资的热点地区,共签订的合同项目139个,总投资1513.20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总投资额的49.29%和57.11%。 作为西安新的经济引擎,“五区一港两基地”独特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都成为一个亮点,被放大在本届西洽会上。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比重的“半壁江山”。但是,用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来衡量,产业规模总体不够大、水平不够高、带动能力不够强,特别是优势产业不大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配套率比较低的问题依然存在。 “必须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重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步伐,积极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产业体系。”专家指出,要着力培植壮大区域经济板块,不断调整优化布局结构。优势产业板块式、集群式发展是国际化大都市产业 布局的基本特征。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城市产业布局优化重组的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高新区的科技研发,经开区的装备制造,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 ■灞生态区的生态保护,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统筹科技基地,国际港务区的现代物流,还有航空、航天基地的军民融合,近年来,西安各开发新区不断汲取新思想和先进理念,“五区一港两基地”整体发展格局逐渐凸显,各个开发新区成功实现了错位发展。 多轮驱动 园区特色日益明显 据了解,目前,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的总面积(含合作区)达到619.7平方公里,辖行政村414个、农村人口77.9万,分别占全市行政村和农村人口总数的13.3%和19.2%。 与此同时,开发区产业涉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范围涉及除蓝田外的全市其他12个区县,呈现出多轮驱动、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西安高新区是国家确定的六个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居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已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一方阵”。 西安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40%高速增长,在西部1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曲江新区是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全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产业基地。 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和航天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灞生态区是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也是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和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 国际港务区是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国际陆港;西咸新区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的战略高地,正在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 另外,加快建设的大兴新区和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已经成为推进城市规模化综合改造的示范区和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区。 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西安开发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园区特色日益明显,重点产业逐步集聚,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对西安经济社会的贡献更加突出,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落户,其中98%以上集中在开发区。 与此同时,开发区也成为带动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各开发区把与区县合作共建产业园作为重点,着力推动与区县经济的互动融合,带动区县经济快速发展。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