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三高”措施强力推进区域经济优化升级
11月11日,处于河北廊坊市中心区的大连万达商务广场正式开门迎客,这个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投资额50亿元,城市商贸综合体项目,从选择到开业仅用了13个月时间。而在整个廊坊,这样快速建成的新兴产业项目并非只此一家。在“十一五”期间,通过狠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该市共实施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372项,为“十五”期间的6.5倍,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类项目占2/3以上。带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32.9亿元增加到133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由53.7亿元增加到195.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4.3亿元增加到105.9亿元,5年间分别净增1.1倍、2.6倍和5.2倍。 高起点规划,引领优化升级。要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切合客观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廊坊决策者清醒的认识到,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是河北建市最晚的城市,经济实力在全省出于落后梯队,区位、环境和后发是其最大的潜在优势。要使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根本。而要实现该目标,高起点的规划引领是龙头,正是出于这样的目地,廊坊市委、市政府通过与国际、国内权威规划设计部门研究探讨后,按照“错位、抢位、聚焦”的战略要求,为廊坊规划了一个金字塔结构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聚焦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加快构建以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为“塔尖”,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农业为“塔身”,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塔基”的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用该市市委书记赵世洪的话说,“错位”就是与京津的优势产业错开,努力把那些在廊坊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项目吸引过来;“抢位”就是要大力发展层次高、收益大、消耗少的产业,在与京津竞争中抢占高位;“聚焦”就是在廊坊高中低端产业并存的情况下,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把有限的资源,放在高端产业发展上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廊坊通过国际招标,选定德国权威的罗兰·贝格公司为其编制了全市产业总体发展规划。聘请中国信息产业研究院、中国会展研究中心等知名专业机构编制了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会展旅游等系列专项规划。就是通过这种高标准、有目的规划引领,建立全市域的产业发展、土地调配、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等方面的协调管理机制,瞄准产业定位谋划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产业集成优势,使优势资源得到了最大发挥。使得廊坊以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休闲商务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前者通过产业集聚,使得上百家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落户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56.9%,占GDP比重达到7.4%,增加值达到98.4亿元,占到全省同行业的1/3,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新兴支柱产业。后者则随着会展旅游、休闲商务、金融服务、健康医疗等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增加值达到461.5亿元,占到第三产业比重的60%以上。 高标准选择,保障优化升级。任何地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项目选择就成了关键点。廊坊不愁项目,关键是要选择好项目。廊坊决策者提出的要求是绝不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提升经济总量的事情,坚持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选项目,调结构。就是这样一种思路转变,廊坊把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项目筛选中坚持高眼光、高站位、高门槛。专门成立项目落户评审委员会,重点推进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现代物流、会展旅游、健康休闲等新兴产业在廊坊发展,同时坚决限制“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就是通过这种有取有舍的选择,廊坊成为了新兴产业和总部基地聚居地,不仅奔驰汽车、通用电气、阿迪达斯、敦豪公司等一批国际总部基地落户廊坊,其中仅世界500强企业就有26席;同时还有富士康、华为、中兴等一批IT精英企业在廊坊建设了生产工厂,开工建设了380亿元的嘉民物流商务园、273亿元的国寿生态健康城、200亿元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50亿元的中国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与此同时凡要求在廊坊区域内投资的项目,都必须严格提交节能专项报告。“十一五”以来,拒绝了5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入区,总投资规模超过了几百亿,关停取缔重污染企业1430家。据有关部门统计廊坊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10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中,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类国家鼓励项目占到70%以上。就是通过这种优势项目的选择和积聚,推进了廊坊的产业体系逐步向着集约化、高端化迈进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到最好的发挥,廊坊经济增长的万元GDP能耗已降至0.778吨标煤,为全省最低。仅用全市1%的土地上,承载了80%以上的新引进项目,集聚了60%以上的产业,贡献了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 高质量推进,加快优化升级。不管规划再好,如果没有实际推进就等于空想。因此,加快落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点。为此,廊坊在项目具体落实中狠抓“人才、规划、机制”三要素,按照有高水平规划、战略投资者、专业招商队伍、招商中心、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五有”目标,全面强化园区支撑力和承载力。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通过全面推进,先后使得廊坊和燕郊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园等10个园区成为省级工业聚集区,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条件优越的载体;一方面优化服务环境,在全市深入开展了“效能廊坊”建设,不仅实施市级领导分头跟踪责任制,还在全市重点建立起全市重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动态电子管理台账,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对重点工作和项目的动态、远程、实时、互联式的精良管理和督导。重大项目实行联审,推行统一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企业设立审批由以前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在全省第一个建立出口退税专业化办税服务厅,让投资者在廊坊能够得到全程一站式优质服务,使得富士康廊坊基地,华为中国片区总部基地、万达商务地产等项目均创造本企业在外投资速度之最。其中,中华为中国片区去年纳税超10亿元,在全市纳税大户中独占鳌头。而通过这些优势项目的全面推进,促进了廊坊经济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1.3亿元,实现全部财政收入212.9,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3亿元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8%、16.2%、30.5%和34.3%。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