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天桥区经济发展实现弯道加速
记者从济南市天桥区获悉,截至14日,天桥区地方财政收入达11.9亿元,同比增长35.64%,历史性地首次提前一个半月完成全年任务指标,初步甩掉了“经济欠发达”的帽子,经济发展实现了弯道加速。 天桥的发展是艰难的。难在天桥区是老工业区,破产企业多,下岗职工多,棚户区多。难在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太大。 但天桥的发展是主动的。棚户区改造,小清河综合整治,全市北跨步伐的加快,成为天桥区发展的历史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更成了天桥发展不竭的动力。 理念转变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内动力 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经济欠发达”的天桥区而言,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发展的愿望尤为迫切。 天桥发展基础差、底子薄,要甩掉“经济欠发达”的帽子,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和境界上的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全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天桥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摆脱经济“欠发达”,首先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不能“欠发达”。要推动科学发展,就要破除“自满、自足、自负”的观念,破除“畏首、畏尾、畏难”的意识,破除“守摊、守稳、守旧”的思想,破除“漂浮、懒惰、粗放”的作风,努力克服“一般化”。 随即,天桥区在全区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广泛开展反对和克服“一般化”活动,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作的大发展。“沉下身子搞调研,扎下根子谋发展”蔚然成风,2007年以来,该区先后12次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确定了“一年一个大提升,三年一个大台阶,五年实现大变样”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打造城市亮点、重振工业雄风”的发展战略,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两路、一区、一街、一园、一河、一湖”六大发展平台,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发展路径 工业对天桥区有着特殊的意义。几乎每一位老济南人都记得天桥区工业那段辉煌的历史。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天桥区这只工业“雄狮”渐渐走向了衰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老工业企业没能躲过市场的淘汰,纷纷倒闭;工业产值在全市的位置、比重、总量一路下滑,2005年仅占全市的4.11%,排名从全市第一跌至最后一名。 转方式、调结构之路如何走?不破不立,天桥区努力做好“加法”和“减法”的文章。“减法”是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加法”则是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大容量、高科技、高税收的产业。 为了推动全区经济跨越发展,天桥区作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决定———重振工业雄风。倾力打造济南化工产业园区、药山科技园两大工业发展平台,对两大园区的投入逐年增加,仅对济南化工产业园区就投入12亿元,建设包括铁路、双回路供电、排污工程、天然气、热力等配套设施,投资强度全省罕见。目前,两大园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具备了承载大项目的能力,重振工业雄风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十二五”开局之年,天桥工业迎来了春天。 今年3月16日,亚洲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项目———济南裕兴30万吨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线一期工程,在济南化工产业园进行试生产。 4月14日,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济南化工产业园区。 6月27日,总投资30多亿元的10个新兴工业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济南化工产业园区。 除了工业,服务业在天桥区经济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占GDP达72.4%的服务业对财税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兄弟区县。 原因何在?服务业总量小、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对于如何发展服务业,正在实施“三产富区”战略的天桥区给出了答案: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植商贸流通、社区服务、住宿餐饮等十大产业。 未必波澜壮阔,却已润物无声。“天桥服务”正在悄然崛起。 中国房地产品牌企业北大资源来了,计划投资160亿元,在徐李片区建设大型商业住宅中心、五星级酒店和文化、体育、教育等高端配套设施,树立了小清河区域开发的标杆。上海绿地集团来了,香港南益集团来了,山东黄金集团来了…… 传统服务业方面,随着欧亚达、大明、银座、红星美凯龙等一批高档次的商场化家居市场的建成,北园大街沿线已成为江北最大的“家居之都”。依托泺口服装城,天桥区推动市场商场化、品牌化、信息化,形成了具有较高美誉度的“服饰之都”。 金融服务业方面,中国人寿财产保险济南中心支公司、安徽华安证券山东分公司、广西国海证券公司、江西国盛证券公司等纷纷落户天桥。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澳门名嘉集团山东总部、山大鲁发碳纤维研发中心、台湾中迪LED、天鹅棉麻机械等项目相继落户天桥区。 文化产业方面,银座天成、滨河天成、药圣天成、国贸天成为一体,有规模、有特色的“天成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渐渐浮出水面,文化产业正成为该区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力促经济发展 由于历史及客观原因,环境一度“脏、乱、差”的天桥区,让老百姓怨声载道,更让众多来天桥考察的海内外投资商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与环境齐抓,发展与生态共赢。“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与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结合起来。”天桥区主要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2008年底,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在天桥区打响。“一庭不扫,何以扫天下?”该区先后投资9600余万元用于改善环卫设施;把北园、泺口、药山沿黄三办纳入城区保洁范围;深入开展“无保洁盲区、无垃圾死角、无视觉污染”创建活动。“环境风暴”,让天桥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该区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近6亿元,对全区主要道路和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重拳出击整治非法营运“黑摩的”;深入开展医疗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促民生。 随着棚改进程的强力推进,昔日低矮潮湿的棚户区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鹊山龙湖、泺口片区、北湖—徐李片区和宝华—官扎营片区四大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正成为天桥区的城市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天桥区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筹资3000余万元建成的天桥文体活动中心,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全市率先开展的全民学习节活动,开启了省城全民学习的新风。 现代都市农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目前全区已发展7家农业示范园区,其中鹊山、鹊华烟雨、达仁农场等都市农业示范园被列入市级重点园区。 天桥区还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系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辛勤的付出迎来丰厚的回报。今年9月,在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省级文明区”中,天桥区赫然在列。 科学发展的征程没有终点。 如今,历时4年的小清河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滨河新区开发建设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如今,历经“环境革命”的天桥区城乡面貌今非昔比,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天桥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经历了工业阵痛的天桥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重振工业雄风指日可待。 如今,甩掉“经济欠发达”帽子的51万天桥人更加自信,正以昂扬的斗志,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