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高新区实现“大跨越”成绩一路攀升
今年上半年,长沙高新区实现财政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76.6%;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49%;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幅高达50%,在长沙市工业园区中名列前茅;5家世界500强企业竞相落户。截至目前,长沙高新区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0家,占湖南省的1/3以上。 “这是长沙高新区最近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的佳绩,成绩背后,是20年的发展历练。”谭杭生介绍,长沙高新区20年的发展跨越了3个阶段。1991年3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进入国家队,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国探索期长沙高新区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特征是“一区一园,以区为主”,管理上形成了“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体制。这一阶段“政策区”产业迅速发展,而“集中园”建设却经历了先起步、后停滞的过程,出现了严重滞后局面。 1997年4月,长沙高新区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原国家科委批准长沙高新区调整为“一区四园”,至此,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和市内政策区各就各位,其中岳麓山高科技园为长沙高新区直管核心园区。这个重新起步阶段,长沙高新区的产业逐步向各园区集聚,形成了“产业归口管理、园区统一政策、集中高效服务、信息综合统计、利益分级共享”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向各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转变,高新区直接管理岳麓山高科技园并继续发展政策区产业。特别是1999年1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岳麓山科技园望城坡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标志着岳麓山科技园集中建设重新起步,为落实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从2004年8月开始,长沙高新区的发展迈入建设科技新城的第三阶段。长沙高新区以岳麓山高科技园(麓谷)实现带镇发展为标志,开始三个转变,即“科技园区向科技新城转变,纯科技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园区管理向准政府转变”,这一转变使长沙高新区开始有了明确的发展空间,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管理责任。同时,多园模式在市内已淡化,但政策区产业仍由高新区管理。 三大步跨越,让长沙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一路飙升。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长沙高新区基本保持技工贸总收入3年翻一番、财税收入两年翻一番的发展速度。截至2010年,入园企业共5000多家。2010年长沙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800亿元,其中麓谷园区总收入1088亿元,实现总产值90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5.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亿元。今年1-6月,长沙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60亿,完成营业总收入1165亿元,其中麓谷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0亿元,实现总产值638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5.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亿元;实际到位外资金额16589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 这股冲劲在2011年依然强劲。今年以来,刚刚跨入“十二五”门槛的长沙高新区经济总量再次高位攀升。仅今年前9个月,麓谷园区就实现营业总收入1024亿元,同比增长39%;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数据均同比增长超过30%。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