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高新区:新产业带着区域经济一起飞
1991年,陕西西安高新区成立时仅有10万元启动资金,“八五”末(1995年),年营业收入50.38亿元;而到了“十一五”结束时的2010年,高新区营业收入则达到4008亿元,是“八五”末的近80倍。高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只带动了产业的升级、企业的腾飞、事业的成功,还带动了其他区域的共同成长。 2010年西安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4008.7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8.4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06亿元。面对如此耀眼的成就,谁会想到,20年前,西安高新区仅有一份国务院的批文,一辆借来的雷诺车和一张作为启动经费的10万元支票。 先进技术 带着产业一起飞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高新区的创业者都是一些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而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良勇,1992年跟高新区第一次接触时已经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当时他还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个教授,怀着创业的梦想,他首先入驻高新区的孵化园,该公司抓住小灵通的机遇,使其天线产品占到全国90%,同时带动了全国的天线产业。如今,海天公司紧抓产品研发,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现在研发从3G进入到4G的移动通讯产品,其技术跃进到全世界的前列。肖良勇深有感触地说:“我虽然年纪大,但是大家放心,我还可以工作几年,我还没有退下来,我要把天线这个作为一个事业做,而不是作为一个实业抓,使我们的技术受惠于全人类!” 肖良勇和他创办的海天公司其实只是高新区通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讯产业在西安本来就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高新区着力推动通讯产业聚集,使得高新区形成了集产品开发、测试、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一代移动通讯产业集群,完全满足了通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四个组成部分。有了这样雄厚的产业发展底子,西安高新区在通讯产业领域的“聚焦”度愈发明显。“十一五”时期,引进和培育了中兴、华为、龙旗、海天天线等300多家通信类企业,高新区有望成为全国第二大通信产业基地,而通讯产业在高新区的培养带动下,正欲展翅高飞。 其实,通讯产业只是高新区目前全力发展的八大产业集群之一。20年来,西安高新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经济规模最大、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高新区,其之所以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高新区高技术产业的不断追求。1991年西安高新区奠基时就将根本着眼点放在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上。二十年来,高新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经济效益,与西安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组成结构是分不开的。“十一五”时期,西安高新区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通信、光伏与半导体照明、电力设备与能源技术、电子元器件、汽车、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制药、创新型服务业等八大产业集群。相继被列为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新基地。 在“十一五”末的2010年,高新区营业收入达到4008亿元、工业总产值2634亿元、工业增加值83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18.4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3.06亿元,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大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2005年均增加四倍左右,其中,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总额三项指标排名全国前三位。 1991年,高新区只有62家单位121个项目申请入区,总投资5.44亿元,实现利税3.49亿元。2010年,全区拥有各类企业超过1500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有8000多家。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60家,过亿元企业达到230家,数量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