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县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到岜沙看镰刀剃头,到小黄听侗族大歌”,贵州省从江县刮起了原生态旅游“旋风”,民族文化旅游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0年,从江县共接待游客35.2万人次,同比增长20.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1.3%,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从江旅游业重在‘特色’二字,以‘特色’在广阔的旅游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摊位。”谈起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委书记王之政、县长张广渊见解独到。 从江县的民族风情风俗原汁原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国宝增冲鼓楼更是蜚声中外。 如何让丰富的资源迅速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该县提出了“重点带动、打造名牌、借风行船”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神秘旅游、本色旅游、精品旅游”的发展思路,实施大品牌活动带动战略,先后打造了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侗族大歌之乡”小黄侗寨、“神秘的人口生育文化第一村”占里侗寨、“神奇的洗浴文化”瑶族药浴等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品牌,为从江旅游业注入了文化内涵和无穷活力。 该县利用民族村寨品牌,大力发展以岜沙苗寨、小黄侗寨为主的乡村旅游;利用瑶族药浴品牌,开发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利用长寿之乡品牌,开发月亮山老年养生旅游;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开发加榜乡梯田观光和农事体验游。 目前,从江县境内有A级景区3处、B级景区4处、C级景区1处,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有以国家级文物——增冲鼓楼、 世界上最高的侗族鼓楼——从江鼓楼——为代表的各种鼓楼100多座、风雨桥50多座。 2010年,小黄侗寨侗族大歌先后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和上海世博会演出。小黄侗寨侗族大歌多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和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摘取大奖。岜沙汉子走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外交部2008年新年招待会,向世界各国外交使节展示岜沙苗寨远古遗风。以岜沙苗族为素材的电影《鸟巢》《滚拉拉的枪》相继参加国内、国际电影节,并获得多项殊荣。中央电视台完美假期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中,从江景点旅游线路被评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最佳风情之旅。2009年,从江县小黄侗寨、岜沙苗寨景点被纳入贵州十大主题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线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旅游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按照这一思路,从江县将保护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个、省级18个。该县有53人被评定为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2人。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的建成通车,从江县将成为贵州省的南大门、面向“珠三角”地区的桥头堡,成为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国际旅游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从江旅游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积极融入桂林旅游经济圈和东盟陆路国际旅游线,从江县先后组织人员参加了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走进黔东南、品味原生态”广州旅游推介会和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旅游推介活动,不断拓展客源市场。 从江县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业平台在市场上得到营销,旅游业为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如今,从江县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网络逐步建立,生产销售的旅游商品涵盖香猪系列产品、瑶族药浴药粉、竹木根雕、民族服饰和各类手工刺绣、蜡染制品等。 小黄村因侗族大歌而闻名,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小黄村9名侗族小歌手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得到了总理和日本友人的高度赞誉。如今,小黄村的旅游业发展势头正旺,很多农户在家门口挂上了乡村旅馆、农家乐牌子。村里的侗族大歌传承人吴龙德介绍,自他开办农家乐以来,平均每年有7万多元收入。 翠里乡高华村是从江县有名的瑶族药浴村。村民赵成清称,虽然目前村里交通不便,但是每年来泡药浴的客人却不少,他家每年要接待游客100多人,他收取每位客人30元费用,一年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