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沿黄沿线产业规划 资源型区域的非资源转变
资源丰富的地方,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资源丰富的地方,也是最先衰落的地方。如何走出“资源诅咒”的怪圈,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沿黄沿线7个盟市打破行政边界,进行的正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的转型规划。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而言,沿黄(河)一线上的7个城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乌海、巴彦淖尔和阿拉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就曾主持完成了内蒙古“沿黄沿线”产业规划,希望通过规划打破区域分割,加强资源要素整合,提高产业集聚度,培养区域发展增长极。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因为东北振兴开发战略的缘由,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布设上,被纳入东北地区。近年来,西部城市如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发展迅猛,其经济发展总量占据了整个自治区经济发展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就地理位置来看,上述3个城市均位于黄河沿线,加之比邻的乌兰察布、乌海、巴彦淖尔和阿拉善,自治区发改委就该7个城市的未来发展统一规划,以西部地区整体提升为导向,在产业、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探索出沿黄沿交通干线城市群新的模式,提升内蒙古区域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但问题在于,以该7个城市为主的黄河沿线地区,在此前的发展模式上基本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为主,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区域产业同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后继乏力。 新的板块经济体形成和经济功能区互动将成为一种主流,也将影响城市群、大都市和城镇群的重新定位和分工构建。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与协同已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新的城市发展策略中,通过利用空间规划手段促进和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引导产业升级更替,统筹发展,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这一探索有着积极的意义。 |
会员评论